由于一台 EC 目前最大吞吐量为 10Gbps,在一些超大规模部署中可能出现吞吐量大于 10Gbps 的需求,常见于 ISP 或全球性质跨国公司。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到所谓的 Scale Out 设计,也称为 Horizontal Scale。我们假设一个场景:一个数据中心需要为所有远程站点提供 30Gbps 的 WAN 吞吐量,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:

由于一台 EC 目前最大吞吐量为 10Gbps,在一些超大规模部署中可能出现吞吐量大于 10Gbps 的需求,常见于 ISP 或全球性质跨国公司。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到所谓的 Scale Out 设计,也称为 Horizontal Scale。我们假设一个场景:一个数据中心需要为所有远程站点提供 30Gbps 的 WAN 吞吐量,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:
测试目的:VRF Default 与 VRF IoT 的 IP 地址出现重叠,使用 DNAT 实现使相同 IP 地址的设备进行跨 VRF 通信。拓扑如下:
这里注意 VRF IoT 的网关地址为 10.100.100.254,不设定为 10.100.100.1 的原因是目前版本支持不同 VRF 下的 LAN IP overlap 但是不支持在同一设备上不同 VRF 的接口配置相同 IP 地址。
继续阅读“Silver Peak SD-WAN 跨VRF通信中DNAT的用法”测试目的:在 Hub 站点的 LAN 和 WAN 接口有两条线路接入 Internet,VRF Default 通过 LAN 方向访问 Internet,VRF IoT 通过 WAN 方向访问Internet。在这种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版本中所有 WAN 接口都处于 VRF Default 中,无法修改。所以我们不能将 WAN 接口分配进入 VRF IoT。拓扑如下:
测试目的:在 Hub 站点的 LAN 接口有两条线路接入 Internet,将这两条线路划分进不同的 VRF (VRF Default 和 VRF IoT),从而实现不同的 VRF 可以通过各自的线路互不影响的接入 Internet。
拓扑如下:
测试目的:让处于 VRF Default 中的 192.168.10.254 与 处于 VRF IoT 中的 10.100.100.2 互通,实验拓扑如下
在 Silver Peak SD-WAN 中广域网优化 (WANOpt) 被称为 Boost,其主要的功能是 Network Memory (或称为 dedupe),Tcp Acceleration 和 Compression (IP header & payload)。
下面的实验主要针对 HTTPS 进行 SSL/TLS decryption 然后 dedupe, 从而使得同样的数据在网络上传输的时候更高效,拓扑如下:
在部署 SD-WAN 的时候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出现 asymmetric 的流量,asymmetric 会造成一些 WANOpt 功能失效或者防火墙阻拦流量通过。在 EC 上有一个选项叫做 Maintain end-to-end overlay mapping,该选项会让连接发起端的 EC 选择一个 Overlay tunnel,整个 Fabric 里面的其他 EC 在返回数据的时候会跳过策略查询并使用同样的 tunnel,从而使得来回的路径始终保持一致。实验拓扑如下:
很多企业网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单独的 Guest Network 提供给访客 Internet 接入,在 Silver Peak SD-WAN 中我们可以利用 BIO 快速的创建出一个和生产网络完全隔离的 Guest Network。
首先创建一个名为 Guest 的 LAN Label 用来匹配访客的数据流:
当我们需要将 SD-WAN fabric 里面的默认路由重分布到 BGP 或者 OSPF 时需要用到 Route Map,现阶段的 Route Map 缺少一些精细化的控制:
实验拓扑如下:
在 SD-WAN 的部署中我们有两种管理模式: Out-of-Band (OOB) 和 In-band。OOB 的模式很直接,就是将 EC 的 MGMT0 接口接入一个 OOB 的网络,例如一个 LTE,类似的解决方案有 opengear 等。